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资讯 >

行业资讯

融合物感与人感:智慧灯杆在现代城市治理中的应用

       随着全球超过半数的人口聚集于城市空间,城市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场域。自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以市场化、城镇化和数字化为核心的“三化叠加”现代化进程,深刻影响着城市治理的发展。在这一背景下,城市治理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。长期以来,国外的智慧城市治理主要以数字技术驱动下的“物感城市”模式为主,该模式侧重于感知城市客观世界和物理空间。然而,这一模式忽视了市民的主体性和目的性,难以捕捉城市空间的主观世界和社会系统。与之相对,我国逐渐实践出以市民诉求为核心的“人感城市”模式,并通过技术赋权与技术赋能,提升城市治理的各项能力。本文将探讨“物感城市”与“人感城市”模式下智慧灯杆的应用,以及二者如何融合以实现现代智慧城市治理的愿景。
       “物感城市”模式主要利用数字技术来感知城市的客观世界和物理空间。智慧灯杆作为这一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,智慧灯杆配备了多种传感器,可以实时监测空气质量、温度、湿度、噪声等环境参数。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设备传输到城市管理平台,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。智慧灯杆能够根据环境光照强度和人流量自动调节照明亮度,实现节能减排。这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,还降低了运营成本,减轻了城市的碳足迹。通过智慧灯杆上的摄像头和传感器,城市管理者可以实时获取交通流量数据,优化交通信号控制,提高交通效率,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。利用智慧灯杆上的高清摄像头和智能分析系统,可以实时监控公共安全状况,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,提高城市的治安水平。
       “人感城市”模式注重市民的主观体验和社会系统的感知,通过技术赋权和技术赋能,提升市民在城市治理中的参与度和获得感。智慧灯杆在这一模式中发挥的作用更为丰富和多元:智慧灯杆可以作为市民诉求的传感器,设有市民意见反馈系统,如信息屏幕和对话窗口,市民可以通过这些设备直接向城市管理者反映诉求与建议,实现双向沟通。智慧灯杆可以提供多种便民服务,如公共Wi-Fi、充电桩、信息查询终端等,提升市民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。智慧灯杆还可以支持社区活动的信息发布和组织,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动性,使市民更好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,智慧灯杆可以迅速发布公共警报信息,协助市民应对紧急情况,提升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。
       进入数字时代,我国的智慧城市治理应走向“物感城市+人感城市”的发展路径,既要感知城市的物理空间,也要理解城市的社会系统。智慧灯杆在这一融合路径中,扮演着关键角色。结合物联网技术,智慧灯杆可以成为一个综合感知平台,统一采集和传输环境、交通、安防及市民诉求等多维度数据,为城市管理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。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,将智慧灯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,形成全面的城市运行图谱和社会行为模式,为科学决策和施策评估提供参考。智慧灯杆作为信息交互和共享的载体,可以促进政府、企业和市民之间的多元参与和协同治理,提升城市管理的效果和效率。
       智慧灯杆作为物感城市与人感城市融合的典范,其应用不仅满足了城市物理空间的智能化管理需求,更加注重市民的主体性和社会系统的感知。通过技术赋权和赋能,智慧灯杆有效提升了城市治理的科学决策和协同治理能力。这表明,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应是物感与人感的融合,唯有如此,才能充分理解和应对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和多维性,进而为现代智慧城市治理开拓新的局面,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。